刘人怀院士
刘人怀院士是我国板壳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开拓者之一。1965年与
东莞市电动汽车产业院士专家顾问
杨裕生院士
杨裕生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防化研究院研究员,军用化学电源研究与发展中心名誉主任,清华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核试验技术专家,分析化学家。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57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析专业研究生,1958-1960年在前苏联科学院地球化学与分析化学研究所进修。1963年奉调参加核试验基地研究所,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10月改为文职,调任防化研究院研究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发起“中国士兵系统”及其电源的研究,创建了“军用化学电源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锂-硫电池、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液流电池等新型电源,参与推动我国的氢能与燃料电池、液流电池、铅酸电池技术的发展。
陈清泉院士
陈清泉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香港大学
罗玉涛所长,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
自1993年开始,一直从事电动汽车及车辆系统动力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及企业合作科技开发项目等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30多篇被SCI、EI等检索。出版学术专着2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提出的混合四轮驱动系统、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控制方法、电磁耦合无级变速系统等已在部分企业获得应用。现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分会副秘书长,作为省部产学研科技特派员,被聘为广汽集团研究院AG项目副总监。
张灵志主任,博士,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有机能源材料实验室主任,研究员,科学院“百人计划”,从事新能源材料及其在电化学储能器件和有机太阳能电池方面的研究开发。2003-2004,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Rennes化学研究所,从事含磷五员杂环phosphole共轭化合物及其金属配合物材料的有机金属化学合成工作。2004-2005,在美国纽约城市大学,从事有机共轭聚合物纳米材料制备及其在电开关应用方面的研究。2005-2009 ,在美国Silatronix Inc.公司和美国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从事有机硅能量存储电解质材料开发及电化学性能和器件(超级电容及锂电池)的研究。主要学术成就及科技成果包括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自由基和阳离子同时光引发交联而获得非线性光学(NLO)聚合物互穿网络(IPN)体系,所制备材料具有高NLO系数和优良的热稳定性。设计合成了全新的非芳香叔胺类呋喃共轭杂环的空穴传输材料,并申请了美国专利。首次以一锅法(one-pot)合成具有独特的电化学性能的含磷五员杂环金属有机化合物。首次制备了具有优良的电开关性能的聚噻吩类(PEDOT)纳米针,已申请美国和世界专利。设计开发了新型有机硅基电解质材料。
马妮娜博士,女,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博士后。2005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就读环境科学(环境演变)专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10月至今年10月,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导师:郑绵平院士)。
|